中新网昆明12月4日电 (黄兴鸿)“我喜欢佤族织锦,这些年一直进行培训、创新、推广等活动,并带动一批群众实现增收,心里特开心。”12月4日,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的李宪兰如是说。
图为在李宪兰(右)鼓励、培训下,一些男子也开始从事佤族织锦工作。黄兴鸿 摄
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地处中国西南,与缅甸接壤,是《阿佤人民唱新歌》的诞生地。2021年,该县的佤族织锦技艺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出生于1965年的李宪兰是该项目的非遗传承人之一。
“我22岁到西盟从事教育工作后喜欢上佤族织锦并学会制作,退休后成立了公司和佤族织锦非遗工坊,一门心思用到佤族织锦传承保护和宣传推广上。”李宪兰介绍,佤族织锦是佤族妇女世代相传的传统技艺,织锦使用的工具是竹木制成的腰机,所用的纺线原料以棉、麻为主,色彩以黑色和红色为基本色调,其他颜色为辅助色。佤族织锦所表现的色彩和图案,涵盖了佤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佤族人民重要的民族文化标识。
图为游客挑选西盟佤族织锦产品。黄兴鸿 摄
此前,佤族织锦主要在佤族地区流行,为让佤族织锦走向更大的市场,李宪兰不断改良、创新,在保留古老的佤族织锦技艺的同时,融入更多颜色、图案等,推出一批更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产品。
近年来,李宪兰共培训西盟佤族织锦群众5000余人次,其中,一些男性受到鼓励也开始学习织锦。此外,她还帮当地织锦群众找销路,带领大家一起增收。目前,西盟创新的服装、服饰、挂件等佤族织锦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
西盟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苏艳介绍,近年来,该县不断加大对佤族织锦的政策扶持力度,截至目前培养佤族织锦技艺非遗传承人50名,建成一批培训基地、非遗工坊、新兴文化企业;培训3000人成为织锦能手,年生产佤族织锦手工成品逾20000件,人均增收逾8600元人民币。通过“非遗+产品”“非遗+文旅”,2022年以来,该县共接待游客逾75万人次,带动佤族织锦等产品销售。佤族织锦在保护传承中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正持续为乡村振兴提供动能。(完)
中新网北京12月4日电 (梁西征)今年12月4日是我国第十个国家宪法日。连日来,各地铁路公安机关组织民警进车站,上列车,下沿线,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旅客群众自觉尊法守法意识。
各地铁路公安机关立足铁路主责主业阵地,组织民警深入到车站、旅客列车、铁路沿线村庄学校,及铁路站段和一线班组,通过制作展板、悬挂条幅、发放资料、法律讲座等形式,广泛宣讲宪法等法律知识,并以案说法,教育引导广大旅客群众、铁路职工认真学习宪法,增强法治观念,积极营造学法尊法守法护法的良好氛围。
连日来,各地铁路公安机关组织民警进车站,上列车,下沿线,开展国家宪法日宣传活动。(公安部铁路公安局供图)
北京铁路公安处在北京站、北京南站等六大客运站,设立宣传展台,由警营法律专家现场讲解宪法知识。吉林铁路公安处将管内各车站600余名商业网点经营人员作为宣传重点,落实责任单位,逐一上门宣传。徐州铁路公安处连云港站派出所制作了印有关系旅客群众权利和安全出行的法律知识小折页,向1200余名出行旅客发放。青岛铁路公安处邀请4名知名律师走进车站,为300余名旅客就宪法、劳动法等法律答疑解惑。
各地铁路公安机关密切会同地方政法、学校等单位开展联合宣传,扩大宣传效果。深圳、怀化、牡丹江等铁路公安处联合地方公安机关和综治部门,深入到铁路沿线学校、集镇,通过有奖竞答、互动游戏等,增强学习宪法的兴趣。哈尔滨铁路公安处宾州站派出所联合黑龙江省宾县政法委组织2支普法宣传小分队,深入宾县第一小学等6所中小学校,通过小案例、小故事开展普法宣传活动。乌鲁木齐铁路公安处呼图壁站派出所联合呼图壁县公安局园户村派出所,深入60余户牧民定居点毡房里,以“唠家常”方式普及宪法知识。(完)